集百科

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潮州广济桥

时间:2024-12-07 11:17:57

这座古桥名为“广济桥”,当地也叫湘子桥,意为“广济百粤之民”。这座古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于韩江之上,连通城市东西两岸,是一座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身的独特桥梁。



广济桥以其独特风格与河北的赵州桥、福建的洛阳桥、北京的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其古时是广东通向闽浙的交通要津,桥梁结构独特,装饰精美,历来有“江南第一桥”的美称。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桥面古香古色,桥身横跨韩江,并集梁桥、拱桥和浮桥于一体,结构十分特殊,堪称我国桥梁世上的孤例。素有“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之说。



从一座桥,看一座城,一定意义上,广济桥的历史,就是潮州的历史,就是潮人的故事。



桥是水上的路,广济桥的故事,要从韩江讲起。从武夷山发源的汀江一路向南,在三河坝与梅江汇合,合称韩江。韩江入海,恩惠潮州。韩江使兴梅各地与潮汕平原得以沟通,是粤东联闽西南、赣东南、海外各地的要道,又是粤东平原的主要创造者。潮州的文明史,韩江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广济桥的构造颇具特色,整座桥梁为浮梁结合结构,共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则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整桥长度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共有12个桥墩和1座桥台,12个桥孔;西边梁桥长137.3米,共有8个桥墩,7个桥孔;中间浮桥长97.3米,由18只木船连接而成。



广济桥现有桥亭30个,其中殿式阁12个,杂式亭台18个,桥亭的设计匠心独运,既可以为桥梁和行人提供遮护,使桥身和过往行人少受日晒雨淋。同时也能增加桥身重量,增强桥身的稳定性,提高桥梁的抗风御潮功能,延长寿命。



鉎牛是广济桥上的宝物。原来桥上有两只,分立东西梁桥矾头墩。后来有一只被洪水冲走了,至今下落不明。到现在,只剩一只独自立于西桥第八墩。



鉎牛是广济桥的重要组成部分。韩江水患频繁,大桥屡屡受损,人们寄希望于鉎牛可以镇住水患。虽然是传说,但正对江水的牛还是很有气势的。



粤东地区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锉牛一只溜”指的就是广济桥。

意思是说,广济桥上的那些亭台楼阁,每个都不重样。原本两只鉎牛,却跑了一只。



广济桥之美,不仅美在外观造型,还有其出类拔萃的文化内涵。走在广济桥上,与其说是在渡河,更确切地说是在参观一个神奇的“水上之城”。桥上由一座座亭阁组成,每一座都有一副楹联,一块牌匾,上面全是书法大师的手笔,处处尽显潮州人的文化底蕴。



此外,广济桥还在潮州的经济贸易发展史上,有过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早在明代中后期,潮州的海外贸易开始发达,当地陶瓷、纺织、制糖等手工业兴起,货物的流通都需要通过广济桥往来南北。



到了清代,潮州城也逐渐成为了仅次于广州的广东省第二大商业中心,正所谓“一里长桥一里市”,当年广济桥下成为了大小商贩往来贸易的场所,有人提篮叫卖,有人摆起摊位,据史料记载,当年广济桥的繁华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茶居酒帘闹其上,水榭笙歌喧其下。在当时也流传着“到了湘桥问湘桥”的佳话。



如今,广济桥虽没有了当年的繁荣商贸景象,但却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潮州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海内外潮州人最难忘的回忆、最难舍的乡愁。这里不仅凝聚着当地人的智慧和勤劳,更是整座潮州城的灵魂之所在。



关于广济桥的来历,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



有说是仙佛造桥。

相传韩愈被贬潮州之后,决心要建造一座大桥,方便百姓往来东、西两岸。他叫来自己的侄孙——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还有法力无边的广济和尚。八仙负责东段,广济和尚负责西段,两边各显神通。这就是仙佛合力建桥的传说。



还有说是,王源除怪石。

王源是明时主持大规模修桥的潮州知府。由于建桥需要大量石料,而正在此时,葫芦山上出现两块怪石,使得城中经常有火灾、诉讼。于是王源亲自带人上山,砸下了两块怪石,用来修桥。



更有一种说法是,吴府公祭水。

吴府公指的是清时的潮州知府吴均。某年因江水上涨淹上城墙,吴府公在东门楼上祭水,祈求水退。可是水一直没退,他便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与城共存亡。说来也怪,此时洪水退了。这之后,当地人在广济桥的东桥建了“民不能忘”的牌坊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