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百科

潮评丨“DeepSeek首次用于地震国际救援”,带给我们三重启示

时间:2025-04-02 21:12:00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图源:央视新闻

今天,话题#DeepSeek7小时攻克缅甸救灾语言关#登上热搜榜,引发网友关注。

咋回事呢?近日发生的缅甸7.9级地震,灾情牵动人心。在救援行动中,一项由中国团队开发的中缅英互译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该系统由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和北京语言大学迅速组建的语言服务支持团队,在短短七小时内利用DeepSeek开发完成,至今缅甸已有700余人持续使用该平台,这也是中国大模型首次用于地震国际救援。

DeepSeek开源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中缅英互译系统在短短七小时内开发完成,有文科背景的人也能跨行显能,利用新技术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700余人持续使用中缅英互译系统又快又好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个系统的存在,使得救援工作突破了语言的障碍和壁垒,可以提升救援效率,让更多受灾受困者真正受益,这些都是具体而真切的回答。如果没有DeepSeek开源,这一切情景可能都无从谈起。

DeepSeek首次用于地震国际救援,再一次拓宽了我们的眼界,打开了人们对于AI应用的现实思路。这一积极正向的案例,至少给社会带来了“三重启示”。

第一重启示:人工智能时代,人必须要学习AI,学会使用AI,与AI实现“共存”与“共荣”。会使用AI到底有多重要?这一次救援行动中的表现,就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众所周知,AI的本质是工具。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指出,“善于使用工具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一次人类生产工具的飞跃。越是强大的工具,就越需要强大的驾驭能力。”我们坚信,AI无法替代人,但会使用AI的人会替代不会使用AI的人。未来,谁能够更好驾驭和使用AI等新技术,谁就会是稀缺的人才。此事也提醒我们,提升驾驭新技术的能力,也是一件学无止境的事儿。

第二重启示:科技,归根结底还是要为人而服务的,绝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对准人的现实需求乃至梦想,发展科技,让“更多不可能做到和实现的事”成真,让科技成果为更多人所及所享,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是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

“DeepSeek首次用于地震国际救援”这事,使得技术普惠与科技平权,又一次映入世人眼帘。也再一次让我们明白,好的技术,一旦在对的人手里,用在对的地方,会迸发出无限可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当多一个人因为中缅英互译系统而得到便利,得到实际受益,“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理念所发出来的光与热就多一分。当然,科技毕竟是把双刃剑,能不能用好,也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智慧。

第三重启示:科学与技术,不属于哪一个人,哪一个国家,而是属于全人类,全世界,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实现科技的共享,实现不同人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以科技的力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潮流、文明发展的方向。

外交部发言人曾表示,中方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发展,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主张开源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人工智能服务的可及性,实现各国共享智能红利。而现在,中国大模型用于地震国际救援,就是中国与世界共享“智能红利”的生动案例与写照。一个共识也愈发清晰:团结合作,才是科技实现更好发展和更佳应用的最好桥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