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百科

多元解纷+诉讼服务 渠县综治中心让群众“法结”“心结”一起解

时间:2025-04-09 22:01:00

川观新闻记者 张庭铭 袁城霖

“多年的邻居,如果为了这点小事情起诉没得必要……”“按照民法典,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你这墙占了公共通道,确实不合法,还是需要拆除。”近日,达州市渠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调解员和渠县法院法官杨玉娇一起调解好了一起邻里纠纷。在法官和调解员的努力下,张奎(化名)与邻居郑芸(化名)之间的心结打开,并向法院提出撤诉,两家关系重归于好。

一次简单的房屋改造,让本是邻居郑芸和张奎的关系陷入僵局。此前,郑芸翻修自家房屋时,用围墙、铁皮和大石块堵住了两家共用的通道。张奎93岁的母亲通行期间摔倒受伤。张奎情急之下推倒围墙,双方还险些发生肢体冲突。后来,经过邻居劝导,双方暂时和解了。但是,双方心结未解。一个多月前,张奎又到了综治中心的法院窗口准备进行诉讼。于是,渠县综治中心探索的多元解纷+诉讼服务模式启动,让群众的“法结”“心结”一起解。

多元解纷+诉讼服务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进驻综治中心,会同多方力量聚合解纷。2024年11月,渠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整体进驻渠县综治中心,这意味着矛盾调处、诉前调解、民事诉讼咨询、行政复议、立案受理等业务均可以在综治中心“一站式”解决。

为啥探索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进驻综治中心?

要让群众的“法结”“心结”一起解

为啥要让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进驻综治中心?“主要是我们在工作中发现,诉讼不能‘包治百病’。”渠县法院副院长刘兵告诉记者。

刘兵认为,法院往往是解决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公平的判决虽然可以解开“法结”,但是不一定能够解开群众的“心结”。

根据相关调研,在基层的群众矛盾纠纷中,家庭、邻里纠纷占大部分。如果所有的家庭、邻里纠纷都由法院来进行裁判,一方面会耗费当事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另外一方面,还可能让双方产生新的对抗和矛盾。

如何让群众的“法结”和“心结”一起解?当地开始探索让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进驻综治中心。“综治中心中原本就有大量的社会调解资源可以利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入驻后,可以与其他的调解力量进行聚合,建立‘矛盾调处—司法确认—诉讼引调—代理诉讼’全链条机制,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社会解纷在前、法院诉讼断后的新模式。” 渠县县委政法委专职委员任成渝解释。

具体如何运行?

“门诊”+“手术”相互协调配合消除“病灶”

综治中心的社会解纷在前、法院诉讼断后的模式到底如何运作?“类似于综合医院的‘门诊’+‘手术’相互协调配合消除‘病灶’的流程。” 渠县综治中心副主任徐雪锋介绍。

按照相关设计,当群众遇到矛盾纠纷前来求助时,会先到综合受理窗口。这个综合受理窗口的工作人员,会根据矛盾的类型分流各个部门或者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分流后,就是前往对症的门诊‘看病’的环节。如果是小毛病,做一些专业检查,即通过调解直接就解决了,避免群众来回跑。” 徐雪锋说。

如果碰到疑难杂症,门诊解决不了,那就要“动手术”——对于调解不成的纠纷,再引导至仲裁或诉讼。徐雪锋介绍,到了这个阶段,对于通过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化解不成的纠纷,凡符合立案条件的,一律当场登记立案,随后进入审判程序。对于达成调解的纠纷,通过诉调对接、裁调对接等方式,综治中心就会以司法确认,赋予其法律上的强制约束力。“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群众的‘心结’,又可以更好地彰显法院判决定分止争的作用,更好地解开‘法结’。” 徐雪锋说。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1月以来,渠县综治中心责任单位受理率达100%,按期答复率为100%,群众对信访部门和责任单位的满意度达90%以上。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