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百科

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三小工程” 链动乡村振兴新格局

时间:2025-04-09 03:40:00

湖南农业大学紧扣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深化研究生培养改革,秉持“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的理念,开启“田野作课堂、实践为教材、乡村当考场”实践之旅,探索“共育‘支农小队’”“共筑‘科技小院’”“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小区’”为核心的 “三小工程”,全方位提升高层次“新农科”人才培养质量,以人才链撬动乡村振兴链,实现“育才”与“兴农”双向赋能,链动乡村振兴新格局。

“三小工程” 高层次“新农科”人才培养新范式

共育“支农小队”。学校瞄准乡镇涉农产业主体和农村实际需求,通过“乡镇助农小队”“博士团暑期‘三下乡’专业实践”“乡村志愿支教”等形式,连续25年组建多学科研究生团队,由导师带领研究生下沉乡村一线,开展支农助农行动,着力解决“三农”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形成定期指导与精准服务、学习培训与双向互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共筑“科技小院”。学校以校地共筑为主导,以服务市县涉农重点产业链为主线,派驻导师和研究生深入生产一线,围绕水稻、生猪、辣椒、茶叶、油菜等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以项目化形式,因地、因项施策,整合农业企业、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开展“良种、良机、良法”等科研攻关,实现精准育人,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形成“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政校企共同体。

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小区”。学校与当地政府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持续打造集“创新成果展示、技术转化交易、创新要素聚合、现场科技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转化小区。通过技术转移、人才服务、创业孵化、知识传授、成果展示、交流培训等服务,促进技术落地生根,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速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实践探索 田野课堂淬炼“双创”“新农科”人才

破壁融链,开启教育与产业融合新通途。学校“三小工程”将研究生培养场域从实验室拓展至田间地头,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往复循环。即前期在校夯实农业基础理论,中期驻点参与生产实践并采集实证数据,后期返校完成研究论文,再将成果反哺生产一线,最终形成“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的全新模式,精准破解传统研究生层次“新农科”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顽疾。

多元聚力,打造“三位一体”资源汇聚新生态。学校“三小工程”融贯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生态。政府担当校企合作引路人,凭借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为项目落地实施保驾护航;高校勇挑人才培养大梁,优化课程体系,大力推行校内导师致力研学指导,行业导师对接实践驱动的“双导师制”,精准链动乡村振兴;企业深度嵌入产教融合体系,对标乡村振兴,搭建“学研产用”平台,铺就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创新赋能,攻克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难关。学校“三小工程”打破农村信息“孤岛”,实现技术与产业无缝对接。通过“田间课堂”“手把手教学”,把晦涩复杂的技术巧妙拆解为农民触手可及、易于操作的实用妙招,确保技术推广精准化;建立“问题收集—分级处理—联合攻关”一站式服务流程,促进问题解决高效化;巧用数字化工具搭建信息共建共融共通共享云端桥梁,实现数字赋能平台化。

机制保障 多维支撑筑牢长效发展根基

政策领航,顶层设计激发活力。学校出台《湖南农业大学“三小工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制度,从人才选拔、经费保障到评价体系、结果运用等,环环相扣,助力学科团队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

资金赋能,多元投入破解瓶颈。学校“三小工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筹资模式,以政府专项资金为保障,企业捐助为依托,高校配套为手段,强化科研攻关和技术研发。

管理创新,柔性机制释放潜能。学校通过实行弹性学制,允许研究生根据实践需求灵活调整学习进度;多元评价破旧立新,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置顶为核心指标;织密安全“防护网”,依托“保险全覆盖+生活管家+心理护航”服务体系,确保研究生“学得进、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

双向赋能 构建“育才一兴农”良性生态圈

人才蝶变:研究生教育进阶提质,全力锻造“一懂两爱”新生代“三农”生力军。自“三小工程”落地实施以来,学校研究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三农”情怀愈发深厚,学校每年组织20余支博士团、90余支助农小队,派驻1000余名研究生奔赴基层乡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知农爱农的职业认同感深深融入血脉;创新能力实现跃升,近5年,参与“三小工程”研究生累计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申请专利300余项,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乡村巨变:聚焦乡村发展现场,充分激活振兴“一池春水”。学校在“三小工程”实施过程中,产业升级成绩斐然。如邹学校院士领衔的研究生团队深入生产一线收集辣椒种质资源超4000份,培育165个辣椒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3亿亩;印遇龙院士领衔的研究生团队科技助力湖南生猪产业向规模化、智能化转型,实现全省年出栏6286万头,居全国第二;刘仲华院士领衔的研究生团队深入指导湖南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综合年产值超1135亿元。

人才回流:形成“输血一造血”双轮驱动。5年来,学校研究生乡村就业创业占比从往昔的30%稳步跃升至60%,培训“乡村CEO”“基层农技人员”等近20000人,形成了“外源输血”与“内生造血”并驾齐驱的强劲双轮驱动。

(作者:谢方平 方俊 龙小军)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