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百科

清风正气歌丨“布衣院士”林俊德

时间:2025-04-21 09:59:00

“布衣院士”

■顾中华

林俊德雕像。张森虎摄于林俊德纪念馆

这是一座朴素而庄重的建筑,暖黄色外墙被春日的阳光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大门上方悬挂的木质牌匾上写着“林俊德纪念馆”。微风拂过两侧的白杨树,仿佛在诉说着这位“布衣院士”的人生故事。

步入大厅,“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13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一尊林俊德院士像巍然矗立,目光如炬、凝视远方。馆内各种图文介绍、场景复原、实物展陈,生动再现了林俊德的奋斗足迹和崇高的精神品质。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这个辉煌瞬间,留下一个经典画面:人们纷纷跳出掩体,将帽子抛向空中,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然而,另一个场景却鲜为人知: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无所畏惧地冲向核爆中心,搜寻记录爆炸数据的设备。林俊德就是其中一员。

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成功?”张爱萍问现场的科技人员,谁能回答总理这个问题?就在这时,一个叫林俊德的年轻人匆匆赶到,说:“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从记录的波形和计算的数据证明,这次爆炸是核爆炸。”张爱萍看着眼前这个不太面熟的年轻人,激动地拍了拍他落满尘土的肩膀说,你们立了大功!

林俊德带领小组负责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获得了当时证明核爆炸的重要数据,还拿到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一年,他只有26岁,从浙江大学毕业才4年。此后,他一直扎根在大漠戈壁,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

林俊德是将军,也是院士,他甘于寂寞、以苦为乐,一直坚守在罗布泊,带领科技人员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为铸造共和国核盾牌作出卓越贡献。林俊德生活俭朴,一块手表用了15年,一个游泳帽戴了19年,一个公文包用了20多年,一个搪瓷盆修修补补打了5个“补丁”还舍不得扔掉。家里的沙发和床是他用包装箱拆下的木板做成,沙发套是老伴亲手缝制的;客厅里的小木椅是他用家里铺完地板后剩下的废料,花了半天时间做好的;屋里的灯也是他引了一根电线加一个灯管改造而成。基地官兵因此亲切地称他为“布衣院士”。

“我不善于交往活动,实事求是搞科学。”林俊德曾这样评价自己。他一辈子有自己的做事和做人原则:参加学术评审会,从来不收评审费,不让参评人员上门拜访;从没有接受过一个人的礼物,材料都是通过邮局或其他人捎带的,只要材料,不见人;科研成果报奖时,他总是把自己的名字往后排,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平时专门的请客吃饭,他概不参加,就喜欢自助餐;讨论会上该说就说,不管在座的人官大官小。他常常谦虚地说,自己虽然是院士,只算得上某个领域专家,不可能样样都懂,样样都精;而且专业研究得越深,研究领域就越窄,专业之外懂的就越少。他有“三个不”: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2011年,有个评审会在安徽黄山召开,会议主办方请他当主审。他老老实实地说,第一个成果跟我研究方向有点关系,但也够不上当主审;第二个成果不是我的研究领域,我当不了评委,你们抓紧时间再找人吧。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医生告诉他只有做手术,或化疗、放疗,才能延长生命。获悉这些治疗可能让他再也不能工作,他毅然放弃了手术和治疗,并告诉家人:“无意义的延长,不要。” 住院期间,他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工作”。大家多次劝他休息一会儿,他一再摇头说:“不能休息,一躺下就起不来了。”在生命的最后8天里,他更是争分夺秒地忘我工作:

——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

——3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2次在病房召集课题组成员布置后续实验任务;

——完成了130多页、8万多字博士论文的修改,写下338字的6条评阅意见;

——与基地领导几次探讨基地爆炸力学技术的发展路线;

——向学生交接了两项重大国防科研尖端项目……

“俊德”出自《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林俊德的父亲是位小学教员,为其取“俊德”之名,是希望他做一个才能和品德都很杰出的人。林俊德去世后,基地官兵送给他一副挽联,上联评价他的才能贡献“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下联赞扬他的崇高风范“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林俊德将个人和国家命运紧密地绑在一起,一生无怨无悔。他曾在《戈壁滩上,青春无悔》中写道:“我们这一代人是直接受惠于新中国的,比起寄人篱下、报国无门的前辈来,我们幸运多了。”在去世前一天,他回首往事,欣慰地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这是他对人生幸福的最好回答!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林俊德被评为“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是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也是他壮美人生的真实写照。

来源:解放军报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