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百科

探索新时代就业工作新机制新路径

时间:2025-04-29 07:09:00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也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就业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阐释就业的重要意义,系统回答事关就业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战略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眼下,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人口结构、技术变革等诸多方面的新形势新变化,必须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丰富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探索新机制新路径,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新形势新变化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经济短期与长期因素交织、国内与国外因素缠绕,人口结构与规模因素联动,技术替代与创造因素交错,就业客观与主观因素互动,呈现出复杂多元、动态多变的新特点新变化,形成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条件新形势。

先看经济增长。短期经济增长压力加大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眼下,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风险隐患较多,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内外部环境变化对经济与就业的不利影响持续加深。但也要看到,我国产业体系配套完整,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居世界首位,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基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新型消费潜力加快释放,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能够为稳增长、稳就业创造充分的机会空间。

再看人口结构变化。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2024年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22.0%,其中65岁及以上占比为15.6%,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大龄化趋势明显。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人口持续向沿海、沿江地区及内地城区集聚,人口分布呈现区域增减分化趋势,同时人口发展少子化等趋势性特征凸显。新的人口结构及其发展趋势带来不小的结构性就业压力。但总体上看,我国有14亿多人口、8亿多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和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仍然较高,劳动参与率在国际上也属于较高水平,劳动力供给充足。

进而看技术变革的影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特别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预示着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极大可能性,其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之一。技术革命可能会带来结构性就业岗位替代乃至就业范式的变化。与此同时,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催生大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也在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同时,人们对提升就业质量也有新要求。持续增长的经济规模,长期稳定的就业形势,再加上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这些都为我国提升就业质量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体现在就业方面,就是劳动者既关注岗位“有没有”,更在意岗位“好不好”,还关注休息休假等权益保障“到不到位”,提升就业质量的主观愿望日益增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就业“蛋糕”不断做大,还要把就业“蛋糕”做好分好,实现就业量质齐升。

把握新内涵新要求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是在宏观层面的就业大局大势,也是在微观层面的个体所感所盼。宏观层面是微观层面的基本保障,也是微观层面互动累积的结果,微观层面是宏观层面的基础元素和基本支撑,两者内核一致、相辅相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把握新内涵、新要求,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统筹推进。

从宏观层面看,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就业结构优化、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等的集合。其中,充分的就业机会是基本前提。这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要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扩大就业机会来源。面对人口结构变化,我们不仅要考虑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也要考虑为初次就业的青年人口、有就业意愿的老龄人口等不同年龄段群体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是充分就业机会的内在要求,没有公平的就业环境,充分就业也得不到保障。其中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保障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破除影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环境为优化就业结构创造了基本条件。强调着力解决制约优化就业结构的卡点堵点问题,推动从权利和条件保障不充分的就业向更尊重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权利、对劳动者更友好的就业优化。高效的人岗匹配既意味着市场层面劳动力供需的高效匹配,也意味着更深层次的劳动者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的高效匹配。要求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于数字技术的主动精准匹配服务,这是提升人岗匹配效率的必然选项。而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优化的就业结构与高效的人岗匹配内在互动的结果。新形势下,和谐的劳动关系要特别关注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从微观层面看,高质量充分就业主要表现为劳动者不仅有活干,而且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等。这些都是个体的所感所盼。岗位充足确保每个劳动者都能有活干,而工作稳定则是劳动者可以持续地有活干。新形势下,就业市场动态多变,完善供需对接机制促进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提升就业稳定性显得更为紧迫,需加大市场性、社会性、政策性就业岗位创造力度。收入合理既是对劳动付出的合理回报,也是对劳动就业的基本尊重。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健全劳动、知识、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又要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保障可靠与职业安全是劳动者基本权利,岗位充足、工作稳定、收入合理是保障可靠和职业安全的内在体现。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特别是要加快探索建立基于工作任务交易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更为安全健康环保便利的职业场所建设,更好回应人们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期待。

探索新机制新路径

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把握新内涵新要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基于战略性与系统性视角,找准新机制新路径,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第一,在发展中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实现就业重在有业可就。宏观上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微观上充足的就业岗位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第一要务,而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则是关键所在。一是从战略层面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强化宏观调控就业优先导向,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二是从产业层面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将扩大就业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出发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三是从社会层面拓宽重点群体社会化就业渠道。例如,国家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创造了大量基层服务岗位。可整合设立相关志愿服务项目,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

第二,坚持投资于人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既要求有高质量就业岗位,更要求有高素质人力资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不仅不断更新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而且正在创造全新的就业岗位。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体系的发展还不能很好适应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必须把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一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根据社会需要、产业需求、职业开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设计基于知识—能力矩阵的教学模式。二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是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构建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覆盖职业生涯全程的技能培训制度。四是推进教育数字化。探索“互联网+”学习新形态,实施基于人力资本生命周期理论的终身学习战略,随时支持劳动者提升就业能力。

第三,统筹资源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善覆盖全民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部署新一代智能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推动就业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广覆盖、用人主体广惠及、就业创业全贯通,规范建设区域性行业性零工市场、功能化便捷化零工驿站,促进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就业困难群体倾斜,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5分钟”就业服务圈,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增加全社会劳动力有效供给,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一体考虑,有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伟国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