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百科

清明节兴起“扫墓野餐风”?年轻人“扫墓+野餐+踏青”混搭 ,专家提醒

时间:2025-04-04 15:44:00

清明时节,是追思与缅怀的时刻。今年清明节,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别样的“扫墓野餐风”。多地网友纷纷分享自己与家人朋友在祭祖扫墓仪式后,直接在墓地旁铺起野餐垫,摆出薯片、烧鹅、鸡爪、鸭腿、酒水和饮料,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踏青野餐。

多位受访者表示,这种“祖先吃啥我吃啥”的新方式,不仅为传统清明增添了一份轻松与惬意,也让人们在缅怀先人之余,享受春日的温暖与美好。

“当前,年轻人不再将祭祖视为沉重的仪式,反而希望将扫墓、踏青、野餐、郊游等进行混搭,以此创造出一种更具松弛感的美好生活方式,这是无可厚非的。”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斌提醒,但要注意以安全、环保、节约、松弛而不失敬畏的姿态“重新打开”清明节,同时高度重视野餐用火不当引发森林火灾的安全隐患。

“扫墓+野餐”混搭

网友:拜了五六座墓 嘴就没停过

“谁说扫墓只能怀着沉重心情烧纸钱?墓地周围环境清幽、绿意盎然,当不失为家人野餐踏青的好去处!”

家住江苏南京的女孩小乙(化名)今年跟随丈夫回广东祭祖,从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她自述和家人一路扫墓、一路野餐,“拜了五六个坟,嘴就没停过”。

小乙介绍,前一天,家里人会准备好琳琅满目的美食,如本地特色烧饼、卤鹅掌、烧猪、卤鹅珍、卤鹅翅,还有麻薯、鹌鹑蛋、蓝莓、瑞士卷等。第二天,大家背着祭祀用品和吃食,沿着山路前行,每个坟头停留约20分钟,前10分钟祭祀扫墓,后10分钟席地而坐分享美食。小朋友们在墓地间跑来跑去,欢声笑语回荡在山林间,“感觉生死的界限变得模糊,先人的庇佑与家族的团圆在此刻交织”,小乙说,第一次体验时感觉很惊喜,也很自然地融入其中,“古代清明节也有踏青习俗,这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大有‘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豁达之感。”

“原本以为会有一场庄重的祭祀,直到看见他们拿出一盆米线开始拌。”

另一位周先生也分享了他偶然参与朋友家庭祭祖活动的经历。家人们就地取材,利用山林间的资源进行野炊。野炊时,家族成员分工明确,有的生火,有的清洗食材,有的烹饪。大家齐心协力,寻找树枝和干草搭建简易炉灶,用石头垒砌,制作酸汤鱼、竹筒饭等美食,香气四溢。周先生对此次经历印象深刻,他认为这种聚餐方式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缅怀之情,更促进了家族成员之间的默契与团结,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

家人们扫墓+野餐

同样,旅居在云南大理的旅行博主“Viola阡”也有过类似经历,她曾跟随房东一家人上山扫墓,到达坟地后,先敬山神,然后除草、上香、上贡品。仪式结束后,大家便坐下来野餐。她表示,整个过程一点不觉得阴森,反而充满了温暖与和谐。“在云南,少数民族对生死有着平等的对待观念,尊崇自然规律。”这让她深受触动,她直言,这也是她一直以来通过社交媒体向城市推广自然系生活方式的初衷之一。

网友分享“扫墓野餐”经历

专家建议:

警惕野餐用火不当引发火灾

随着“扫墓野餐风”受到大量关注,一些网友不免发出不理解的声音:“不会觉得害怕吗?”“这样会不会对祖先太不尊重了呢?”

对于这些疑问,作为亲历者的女孩小乙给出了她的看法:“完全不会,想必那个世界的亲人也希望看见大家这样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如果可以,他们也会期待和家人一起坐下来吃个饭,唠唠家长里短。”

那么,这种现象背后究竟反映了当代人怎样的心理?是否存在不妥之处?封面新闻记者随后采访了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斌。

据王斌观察,近年来,“扫墓野餐风”随着短视频的普及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这一现象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型”,在我国部分地区,清明节扫墓仪式结束后,一些家庭会选择在墓地附近野餐,或是回家后通过宴席分享祭祖贡品。另一种则是“松弛型”,当前,年轻人不再将祭祖视为沉重的仪式,反而希望将扫墓、踏青、野餐、郊游等进行混搭,以此创造出一种更具松弛感的美好生活方式。

“人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珍惜当下的生活,感受自然的美好。这种新风尚的出现,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重新定义和赋予新的意义。”王斌表示,以上两种类型皆无可厚非,但需要警惕两点:一是野餐用火不当可能引发火灾,二是相关现象在社交媒体中被流量逻辑绑架而发生异化。

因此,他建议,在个体层面,大家需要做到自律,以安全、环保、节约、松弛而不失敬畏的姿态“重新打开”清明节;而在治理层面,相关部门也必须筑牢消防安全防护网,并及时处置“扫墓野餐风”的网络传播乱象,制止借扫墓野餐炫富、擦边和散播对立情绪等行为,还清明以平安与清朗。

来源:封面新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