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3月28日7.9级地震发生时,距离角湾玉石市场一公里外的Win Star酒店,百分之九十的房间都住了人,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中国人。破碎的建筑埋住了商人们的一切,证件、财产甚至生命。

Win Star酒店3栋在地震后变成一堆废墟。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翡翠行业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中国大陆卖1万元的货,在缅甸曼德勒只需要4000元,而在缅甸帕敢矿区这个数字会继续下降一半。把生意搬到曼德勒——一座连接着缅甸北部翡翠矿区与中国消费市场的枢纽城市,成为很多中国玉石商人的大胆选择。常常一大早,他们就聚集在当地最大的翡翠市场角湾,坐在成千上万颗晶莹的玉石中间,卖家争抢着拉生意、买家讨价还价,普通话和缅甸语夹杂在玉石碰撞的叮咚声中,直播镜头里那些饰品泛出的柔和光芒,也照耀着商人们的财富梦想。
他们还需要一个安全、交通便利且便宜的落脚点,这让一公里外的Win Star酒店变得格外抢手。Win Star酒店,曾是他们的住所、办公室兼仓库,而生意是从前他们唯一需要操心的事。可因为地震,安全的住所成了一片废墟。3月28日恰逢曼德勒的拜佛节,也是当地人的节假日。不用像往常赶早到市场,36岁的云南大理人熊佳鑫盘算着次日收货和出货的策略。地震发生时,他和好友周华聚在Win Star酒店3栋6005房间,同在的还有熊佳鑫的两位徒弟和另一位同行。这栋楼里,有些人跑了出来,但熊佳鑫没能活过来,他的遗体被抬上车拉往太平间,周华接受不了这位好友的突然离开,他的好友和他“财富自由”的梦一同被掩埋了。
3月31日早上,Win Star酒店的住户们围到废墟边。他们指着里面,讲着物品有多珍贵。有人在中间栋的房间里放了几亿缅币,有人哭丧着脸,楼里还有他们的户口本和身份证件。照片上,这家酒店宽敞明亮、设施完好,夜晚灯火通明——光是这一点,已经足够让住客们忽略它装修老化等缺点。现在它坍成一堆,白色的招牌斜搭在前面。阅读全文>>>
今年3月,一张黄色的便签纸在互联网上悄然流传,便签纸连接着两个世界:一端是王大爷朴素而丰盈的精神家园,另一端是一位怀揣理想的文艺青年,以打捞旧书为人生志业。

受访者供图
2021年,“梦蝶书店”的主人橄榄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偶然淘到了王大爷的藏书。没想到四年后,这位故去老人的故事在互联网上掀起波澜。橄榄对记者谈起王大爷的书,他的书很杂,从东欧到苏联,从西欧到美洲,从西非到东南亚,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诗歌,还买了不少养生和康复类的书。他的书几乎每本都有反复翻阅的痕迹,而且版本考究。从笔记和借书卡看得出来,上世纪90年代退休后,他几乎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实在喜欢就买回家。有位网友评论王大爷的故事:“他未曾远行,书籍却早已带他见过整个世界。”橄榄说,“在流转这些藏书的过程中,我不仅替王大爷找到了更多知音,也让他的阅读故事继续生长。”
2023年,有一次在集市摆摊的时候,一位教授的家人联系橄榄,说老教授已经离世,家人远居外地,想为他毕生珍藏的四千册书找个归宿。当橄榄走进那个书房时,脚下的地板都在书的重压下微微作响。每一本书都包好了书皮,封面上用毛笔工整地题写着书名。在整理老教授的四千本书时,这位素未谋面的老人渐渐在眼前鲜活起来,“他是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痴迷哲学,醉心戏曲。我们好似看到了他每夜窝在书房,与这些被精心照顾的书籍相伴。”
橄榄觉得王大爷和这位老教授的故事能在网络上引发共鸣,是因为这个时代开始重新发现“平民史诗”的价值。当我们的目光从金字塔尖的精英文化转向更广阔的基底时,那些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反而显得格外动人——它们一直存在,只是常常被我们匆忙的生活所忽略。有位网友评价说:“每个老人的去世,都是一座图书馆的崩塌。”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时代,互联网让我们有机会将这些濒临湮灭的“图书馆”重新拼凑,让更多人可以继续阅读这些普通人不普通的精神世界。阅读全文>>>
临近清明,有大量“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等谣言在网络上流传,让不少人心生疑惑,不少中老年人屡屡在微信群中转发。那么,是否真有这样的“传统禁忌”?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施爱东、运城学院教授李安纲。

资料图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2025年有两个立春,俗称双春年,又多了个闰六月。此前一段时间,有大量雷同视频与文章在网络上流传,“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说这是传统禁忌,如果违背会有“祸事”以及“对老人不好”云云。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这些语焉不详又貌似“好心规劝”的内容,居然真对某些中老年人造成了心理影响,甚至放弃了清明祭扫。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施爱东介绍,双春年、无春年、闰月等,都是传统历法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古代太阳历和太阴历的错位与融合的结果,“双春闰月不上坟,既非传统,也非习俗”。施爱东表示,还有许多看似传统的习俗,其实远不如人们想象得久远,比如上坟烧纸。
“清明要不要去祭扫,只在于个人的选择,不要受到流言、传言的影响。”运城学院教授李安纲认为,历法是人类认识自然、与自然共生的途径和方法,文化是人类传承不息的精神,清明踏青和祭祀的传统,不应该被迷信、谣言裹挟和影响。“清明处在暮春季节,山林里树木生发,大地上百草丰茂,在缅怀先人的仪式中,迎接新生,走向新的未来。尤其在城市化的今天,人们离开家乡,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有这样的机会回到故乡,重温儿时的记忆,何尝不是一件好事?”阅读全文>>>
前文专家谈到清明祭扫的习俗,这就有一起在我们身边因为“祭扫习俗”引发的事故,44岁女子在路边祭祀烧毁7辆车,何其惨痛的教训。

消防救援人员正在对起火的机动车灭火。图源:朝阳区消防救援支队
近期,在路口、野外祭扫引发火灾的案例屡有发生。3月30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一路口,44岁的女子张某未做安全防护,冒风烧纸祈福,没想到祈福未成酿祸端,纸钱残火引发火灾事故,造成7辆机动车烧毁、2辆烧损,无人员伤亡。4月1日,新京报记者从朝阳区消防救援支队获悉,嫌疑人张某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3月25日,安徽庐江县东顾山林场突发火情,各级救援队伍出动900余人,投入无人机等各类专业灭火装备。经组织全力扑救,山火全部扑灭,无人员伤亡。经初步调查,此次火情是由当地居民宛某烧纸祭祀引发。涉事人员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这些事故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发生火灾后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责任人可能会面临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等多种法律责任。这些责任的承担不仅取决于火灾的起因和造成的损害程度,还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因此,对于可能引发火灾的行为,每个人都应当谨慎对待,严格遵守消防安全规定,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责任和损失。阅读全文>>>

资料图/IC photo
对于这些当事人来说,或许自以为只是遵从一种“民俗”,但传统民俗也要和当代生活相匹配。尤其是在城市之中,人员高度密集、财物财产集中,公共安全是城市管理的首要考量,那些不合时宜的习惯需要被改造重塑,以适应今天的生活空间和时代语境。
近日,北京市民政局提醒公众,各殡仪馆、公墓等祭扫场所内严禁使用明火、吸烟、点燃香烛、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另外,北京将在清明期间开通十条扫墓专线,各殡仪馆也将免费提供各类祭扫用具用品、祭祀鲜花等物资,同时还提供现场祭扫、代为祭扫、网络祭扫等祭扫服务。这些服务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涵养新的社会习惯,让文明祭扫新风深入内心,内化成人们的自觉,从而形成新的全民共识。文明祭扫并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安全和权益的社会准则,人们应自觉遵守。阅读全文>>>
清明节是纪念逝者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无可避免会谈到死亡,有这么一群人最直接接触死亡,他们就是殡葬业从业者。当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他们正在撕掉这个行业的刻板“标签”。

2024年5月,教育部发函同意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基础设立民政职业大学。首批设置了智慧健康养老管理、现代殡葬管理、康复辅助器具技术、社会工作、婚姻服务与管理等5个职业本科专业。其中,现代殡葬管理专业在当年面向全国16个省份招生120人。至此,全国首个殡葬职业本科专业诞生。新京报统计发现,截至今年4月初,培养殡葬类专业人才,开设殡葬类专业的专科以上高校共有12所,分布在10个省份。“小众”专业的背后,面对的是一个“大民生”行业。
在民政职业大学2024级的学生中,来自浙江金华的陈雪彤当年以601分的高考成绩位居第一。她选择了北京这所刚升格为职业本科高校的殡葬专业就读。“好就业”是陈雪彤选择殡葬专业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全国殡葬服务机构和对相关人员的需求呈现增长态势,根据民政部调查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底,全国殡仪馆 1788 个,殡葬管理机构782 个,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 1837 个。殡葬服务机构职工9.1 万人,其中殡仪馆职工4.8 万人。
提及殡葬行业,不少人讳莫如深。尤其在长辈眼里,这似乎并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然而,当年轻人涌入殡葬市场,也逐渐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一些95后、00后从事遗体整容师、生命礼仪师、寿衣模特等职业,为客户寄托哀思之时,以新颖的视角和独特的思维推动着行业的更新。如今,很多人对殡葬行业从业者有了更多理解和尊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从事这个职业。本周就会迎来清明了,关于死亡的认知,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随着岁月的增长,年轻人也开始学习直面“死亡”的课题。阅读全文>>>
编辑 魏玥 设计 朱静晖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