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百科

公交车瘦身背后的变与不变(多棱镜)

时间:2025-04-25 08:47:00

  衡量城市温度的不是公交车尺寸,而是能否让每位乘客都感受到省时省力省心的舒适

  最近不少群众发现,自己常坐的公交车“瘦身”了。

  在青岛街头,原本常见的12米长公交车正被6米、7米级的新能源公交车替代。这些“小个子”灵活穿行在大街小巷,把出行服务精准送达每个角落。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多个大中城市着手更新换代公交车,小型公交车日渐受到青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变化的背后,蕴藏着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大逻辑。

  公交变小,要从地铁建设说起。记得20多年前,动辄载客百人的“巨无霸”公交车,承载着城市大部分公共出行需求。如今,在一些大城市地铁网络逐步完善,客流量持续攀升,地铁与公交接驳的需求越来越大。2024年1月,深圳巴士集团投放了100辆“蓝海豚”小巴。5.5米长的“蓝海豚”走街串巷,招手停车,按铃下车。这种“地铁送到站、公交送到家”的接驳模式,极大程度上承担起微循环公交线路职能,深入小区、社区、园区,让上班族告别了“地铁转步行15分钟”的尴尬,更好满足市民日常出行需求。

  精打细算的账本也在推动这些变化。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4年,随着交通出行方式日益多元化,全国公交车(公共汽电车)客运量下降了一半左右。不少公交司机坦言,“除了早晚高峰期,日常时间公交车的空座率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采购更多小型公交车并调整优化公交线路,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公交公司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

  不过,公交变小引发的担心也不少。有市民担忧:“车子变小会不会更挤?”实际上,通过增加发车密度,公交车变小了,运输能力不见得小。2023年国庆、中秋期间,杭州用“小公交”应对灵隐景区拥堵问题,接驳公交单日载客量最高达4.1万人次,相当于减少了1.5万辆网约车、出租车进入景区。还有老人顾虑:“座位少了乘车会不会不方便?”南京公交给出的答案是配置可折叠座椅、加宽过道,把关怀藏在细节里。事实上,公交瘦身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要在精准计算中做乘法,用更智慧的调度、更贴心的设计放大服务效能。

  站在街头看这些穿梭的“小个子”,看见的是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的不变追求。青岛把20辆小公交投放到历史城区,既保护了老街风貌又激发了旅游活力;苏州用迷你公交串联起散落的工业园区,让上班人群通勤时间大幅缩短;成都甚至开发出“火锅专线”,熊猫造型的小巴备受欢迎……这种“以小见大”的智慧,正是精细化治理的要义所在:用更集约的资源,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城市这台精密仪器运转得更顺畅。

  当城市发展从“摊大饼”转向“绣花功”,公共交通也可以尝试着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去接纳“瘦身小个”。毕竟,衡量城市温度的不是公交车尺寸,而是能否让每位乘客都感受到省时省力省心的舒适。未来的公交站台上,或许不再有排队长龙,但一定有更精准的到达、更温暖的守候。这,才是现代城市该有的样子。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5日 19 版)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