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静子
从DeepSeek化身“老中医”,到智能导诊机器人服务患者咨询,再到AI“执掌”手术刀……一段时间来,关于AI医疗的话题频频引发社会热议。医疗创新在提速的同时,也有不少网友反映,AI医疗并非尽善尽美,看错病、看不出病的情况时有发生。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AI在看病诊疗上的能力不容小觑。仅今年2月份以来,就有不少医院发布最新应用成果,比如,北京协和医院研发的“协和·太初”罕见病大模型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再比如,上海市肺科医院参与研发的肺部智能手术规划系统,将实际手术规划时间从数天缩短至2到5分钟。根据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发布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AI将在84个应用场景中大显身手,以更好守护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正所谓“技术是把双刃剑”,关于AI医疗的质疑声亦不绝于耳,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AI误诊引发担忧。说到底,AI是靠数据库“行医”,若数据质量不佳,则会直接影响AI诊断的准确率。对于罕见病、变异病毒等新发问题,AI更是缺少足够的数据支持与训练,应对起来不免棘手。其二,AI诊断缺少“人情味”。医疗行为不仅考验医者的技术水平,还关乎人文情怀,而后者通常是AI医疗所不具备的。其三,安全隐患难以消除。从医学影像数据,到患者诊疗记录,再到健康档案,AI医疗涉及大量个人信息尤其是敏感信息,泄露风险不容忽视。
民众的担忧处,就是监管的发力点。梳理相关报道,目前针对AI医疗已出台多项限制性措施:两部门联合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明确规定“人工智能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湖南省医保局发布通知,禁止使用AI自动生成处方,以维护医保基金安全和患者权益;北京禁用AI自动生成处方,并成立了互联网诊疗监管平台……必须明确,正是因为AI医疗存在较多风险与挑战,这才让相关部门对AI医疗的态度如此谨慎。而这种谨慎绝不是思想保守,恰恰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高度负责。

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在一场场关于AI医疗的讨论中,社会各界已形成了多项共识。比如,在人与机器的关系方面,AI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与医生并非替代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再比如,AI医疗是趋势,放任不管不可取,一味禁止更不可能,正确态度当是既要抓风口,也要防风险。就在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建议尽快制定和完善AI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医疗的法律地位、使用边界、安全标准和伦理规范,可谓找准了社会关切。
技术向善,尽责致远。期待有关方面加快AI医疗政策法规的制定,统筹好算力、语料库等数字基建,通过导诊服务先行先试、核心诊疗严格测评等方式,推动“技术—场景—人才”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作者】 孙文静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