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百科

【寿光】“寿光蔬菜”背后的文化气韵

时间:2025-04-23 09:18:00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桑宏香)首届“巨淀之春”农耕文化大讲堂、“齐风鲁韵 农圣故里”非遗展……随着第二十六届菜博会开幕,一项项活动安排里,与文化有关的活动量多质高,引人注目。从2000年第一届菜博会起,文化一直是菜博会的“灵魂”所在。从一粒种子到一个景观,从一棵菜苗到一棵蔬菜“树”,从一个节目到一项工程,一年一届的菜博会不断求新求变,将蔬菜与文化融为一体,绽放着菜乡“新气质”。

藏在景观里的“菜文化”

菜博会将蔬菜与文化、艺术完美融合,塑造了独树一帜的菜乡创意农业。独特的蔬菜文化景观不仅是寿光的文化地标,更是吸引众多游客竞相“打卡”的热门所在。

“在这里就能看遍祖国的美景。”游客们对八号馆赞不绝口。以“绿播九州”为主题的大型蔬菜文化景观匠心独具,设计新颖。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河北雄安、山西大同、新疆喀什、四川成都、重庆、云南、贵州等“寿光模式”输出地为创作蓝本,寿光人精心雕琢出风格迥异的蔬菜文化景观。它们不只是一道道风景线,更是寿光模式的生动注脚,承载着寿光的智慧与经验,传播着绿色希望。

蔬菜是文化,种菜是艺术。八号馆是历届菜博会景点最为丰富的一个展厅,也是最富文化特色的展厅。今年八号馆的一大亮点,当是南墙的“四季中国”系列景观。它以二十四节气以及农民丰收节等农耕农事为切入点,巧妙运用雕刻、彩绘等工艺手法,生动展现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等农事场景,让游客能直观且深刻领略中国农耕文化和节令文化的深厚内涵。

五号馆以假山为载体打造的“菜乡农圣”特色景观,彰显着寿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今年新增的十一号馆全新打造“花博苑”,北区为“蔬香里”研学馆,以农圣文化为脉络,通过“农圣的故事”“农圣的足迹”“农圣的梦想”和“农圣的精神”四个板块,让游客全程体验“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的奇妙旅程。

在菜博会上,一组组人文景观产生了独特的文化效应,提升着“寿光蔬菜”的价值。

历史传承中的“文化菜”

寿光是农圣贾思勰的故乡,也是农学巨著《齐民要术》的诞生地。寿光蔬菜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就是《齐民要术》对一个地区近距离长时期影响的结果。勤劳智慧的寿光人利用菜博会平台,放大蔬菜文化效应,做出了一道色香味俱佳的“文化菜”。

想了解蔬菜文化历史,走进蔬菜博物馆是您最好的选择。它依托悠久蔬菜种植历史文化和蔬菜产业基础,系统地展现了以寿光为代表的我国北方7000多年蔬菜栽培历史及其文化资源。在博物馆各展区,人们能够看到大量珍贵蔬菜文物资料、实物标本及蔬菜发展历程的经典再现;馆内古代历史区按朝代陈列着当时的农用生产器具与生活用具,配以造型景观、人物塑像并加以文字说明,真实生动;直径四米的青花瓷大碗模型内的泥塑,直观反映了宋代至清代农民农耕时的场景。这里成为普及蔬菜文化知识、扩大蔬菜文化影响力、满足公众对文化产品需求、加强青少年现代化农业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

蔬菜不光是寿光产业发展的支柱,更体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当晨光照在农圣贾思勰塑像上,寿光人正以勤劳与智慧续写着“齐民要术”的新章。

农文旅融合中的“寿光菜”

“过去古人用秸秆给蔬菜盖‘被子’,今天我们用传感器控制大棚温度,原理竟一脉相承!”开幕式后,菜博会“蔬香里”研学馆内迎来了一批学生,他们对比着《齐民要术》记载的“草秸覆菜”与现代大棚数据,惊叹连连。

为了做好“寿光菜”文章,今年菜博会创新开辟了“蔬香里”研学馆,步入“蔬香门第”展区,贾思勰青铜像手握泛黄书卷,一旁是《齐民要术》中“窖藏保鲜”的场景。“翠耕春土”展区里摆放着10种古农具,孩子们在这里体验汉代耧车。在古今对话中,具象化激活了《齐民要术》的农耕智慧,构建起农文旅融合的产业生态。

随着城市格局的构筑和旅游业发展,菜博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每年菜博会期间,寿光一日游、两日游路线非常火爆。”寿光一家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从报名组团旅游的游客数量来说,今年比往年多出不少。

寿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借助“菜博会”这个平台,一系列新的旅游项目脱颖而出,寿光正成为全国农业观光旅游的优选“目的地”。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