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5岁的小宇(化名)就是一名“星星的孩子”,2年前他被确诊为孤独症,经过系统干预,他不仅能遵守幼儿园纪律,还能和小朋友进行简单互动,即将以良好的状态正式开启校园生活。4月1日,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康复部负责人路晓文接受采访时表示,若发现孩子出现呼名不应、眼神回避、语言发育迟缓等症状,应尽早就医,6岁之前是孤独症干预黄金期。
能背200多个电话号码却叫不出一声“妈妈”
2023年,3岁的小宇被父母带到医院时,表现出典型的孤独症特征:叫他名字时毫无反应,总是盯着旋转的电风扇发呆,玩小汽车时只会反复砸摔,不愿与同龄孩子互动。然而医生发现,他的记忆力挺好,尤其对数字特别敏感,能准确背诵妈妈手机通讯录中200多个电话号码,但连最基本的“妈妈”都叫不清楚。
“他的目光接触几乎为零。”路晓文回忆道,“我张开手臂想抱他,他走到面前却扭头避开,身体也绷得紧紧的。”经过一系列评估和测评,小宇被确诊为孤独症,需要进行系统的干预训练。“我们决定从他的兴趣点入手,先用数字游戏建立信任,再逐步引导他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物。”
从“3秒对视”到“开启校园生活”
训练初期,建立目光接触成了最大挑战。为了让小宇的眼神跟着治疗师,就训练了2-3个月的时间。路晓文介绍,建立眼神对视能力是孤独症患儿需要跨过的关键难关。治疗师将小宇最爱的数字卡片贴在脸上,吸引他抬头对视;用积木拼出数字形状,教他理解“数量”与“实物”的联系。小宇为了看数字,不得不短暂地注视治疗师的眼睛。“第一次对视持续了2-3秒钟,我们整个治疗团队都很激动。”路晓文说道。

儿童康复部的训练室
随着对视能力提升,训练转入社交和认知领域。针对小宇“只玩数字、不会正确使用玩具”的问题,治疗师将积木编号,教他按“1-2-3”的顺序搭建城堡;用“电话号码接龙”游戏引导他与其他小朋友互动。
经过两年的康复治疗,2025年初,小宇通过了幼儿园面试。如今,小宇每天上午在普通幼儿园上课,下午回医院接受巩固训练。他的刻板行为减少了,认知功能提升了,也可以和小朋友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了。
早发现早治疗,6岁前为黄金干预期
针对孤独症,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康复部负责人路晓文表示,孤独症并非“性格孤僻”,而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核心表现为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或兴趣狭窄,约50%以上的孤独症儿童合并智力发育障碍,但也有部分孩子在数字、音乐等领域展现特殊天赋。
“孤独症的成因较为复杂,遗传因素占比较大。”路晓文介绍,此外,影响大脑发育的因素,如脐带绕颈导致大脑缺氧,以及环境污染等,也可能诱发孤独症。一般来说,若症状典型,孩子在小学之前基本可以确诊,部分症状明显的孩子,一至两岁也能被发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的数据,我国孤独症发病率大约为1.1%。尽管尚无特效药物,但科学干预能显著改善患儿预后。路晓文表示,“公认有效的方法是康复训练,包括一对一康复训练和团体社交训练等,以此提升孩子的社交、语言等能力。”
路晓文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呼名不应、眼神躲避、语言滞后、重复刻板行为等情况,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她指出,康复训练黄金期为6岁之前,通过科学干预,一部分孩子能融入普通教育体系。在照顾孤独症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生活,保持耐心,积极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