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广州报道
美国政府反复无常的关税政策正在加剧全球汽车业风险。
据新华社报道,4月初,美国对所有出口至该国的汽车征收25%的关税,计划零部件关税最迟于5月3日生效。受此影响,车企的投资、供应链布局和生产决策都将受到影响。
在这场汽车行业的“压力测试”中,不少国内车企都表示正在寻求替代方案,通过布局新兴市场缓和关税的影响。
广交会上,金彭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海外平台品牌负责人侯大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金彭集团在泰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汽车生产基地和汽车门店已建成落地,都已经正式投入生产了。他告诉记者,汽车生产基地的选址主要考虑到其辐射效应,在乌兹别克斯坦投产主要是聚焦欧洲市场,而泰国汽车生产基地则主要辐射东南亚市场。
为什么要选择重资产在海外建厂?侯大富表示,金彭集团当时考虑的是,若只在海外建店面,担心运输周期太长影响销售,如果建海外仓又将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在海外建厂不仅能规避诸多整车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本土化造车,对于海外消费者来说也更具有吸引力。
侯大富此前向记者表示,公司在国内建设十多个大型的生产基地,整条供应链体系内的自有工厂不下一百家,高度自主化的供应链系统提高了金彭产品的性价比。目前来看,金彭集团也希望在海外复刻同一条路子。而且,侯大富告诉记者,“出海”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更显著的增长率,金彭集团从2016年开始做外贸业务,每年的业务增长率都在30%左右,今年海外业务希望实现50%的年增长率。
海外建厂似乎成了中国车企出海的共同的选择。《2024-2025年中国企业出海发展研究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车企正从直接出口向本地设厂转变,汽车零部件出口量也不断增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战略推动企业拓展业务模式,在多领域布局的态势下,新能源汽车海外获得良好发展。
由毕马威中国发布的中国企业出海洞察报告也提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企选择通过绿地投资方式出海,即企业直接在海外新建工厂、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长期深耕当地市场。未来,企业绿地投资模式或由现阶段的产能出海逐步向“产能+产业链”出海模式转变。
但在受访专家看来,在特朗普关税的阴霾下,中国车企还不得不考虑在海外建厂所面临的风险。
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卜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企业所要考虑到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外资准入政策,了解东道国对特定行业的外资股权比例限制等;二是,投资者要了解东道国是否有国家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制度;三是,要了解东道国的外汇管制政策;四是,大多数东盟国家都要求对投资项目在落地、开发建设前开展环境影响评估;五是,劳动纠纷是很多企业在海外投资的重点合规风险。”
卜睿进一步表示,当前已处于中国企业第二次出海浪潮,相较于第一波出海是为了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而进行产能转移,如今中国企业的核心关注点是进一步追求盈利可持续性,将商品和服务销售至更广阔的市场。
至于“出海”成本方面,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股权高级合伙人罗秀婷也表示,美国“对等关税”政策与东南亚国家政策波动,有可能会导致中企供应链成本承压。另外,多数中企未在合同中约定“关税成本动态分担”或“政策触发退出权”,可能会增加所要承担的风险。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对于车企来说,在海外建厂之前可以做两手准备,一是“吃透”当地的文化和法规,二是与当地有影响力的企业合作合资,以此减少“出海”可能遇到的麻烦。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